生物質發電是假 套國家補貼是真?
因為缺乏缺少技術標準與產業標準體系,生物質能源產業化程度和產業規模弱于其他可再生能源,而且市場亂象頻出,一些發電項目借生物質能源的名頭,一邊拿著國家的電價補貼,一邊偷偷燒著煤炭,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生物質能源雖然被國家列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但是因為行業魚龍混雜,一些生物質燃料并沒有達到清潔能源的標準,并不環保,最終導致整個行業都受牽連。生物質能源到現在還沒有標準化,好端端一個利國利民的產業就這樣發展得烏煙瘴氣。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質資源極其豐富、數量巨大。如果發展得好,在農村,可以避免秸稈露天燃燒;在城鎮,可以替代燃煤。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又可以保護環境,一舉多得。生物質能源和風能、太陽能都是我國大力發展的三大可再生能源。然而,十多年來,風能和太陽能都發展得有聲有色,唯獨生物質能源完不成‘十二五’目標已基本成定局。
相對于其他能源產業,生物質能源的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小公司、作坊式也能生產,使用排放不達標的小鍋爐、摻燒其他不合格燃料等現象時有發生。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涉及多個傳統產業行業,工藝路線不盡相同,設備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整個行業相關標準規范嚴重缺乏,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
摻燒煤炭是一些生物質直燃電廠業內公開的秘密,白天燒秸稈,晚上偷燒煤,目的是套取國家電價補貼。為了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發展,2008年,財政部印發《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這一政策實施之后,我國生物質成型燃料產量由2007年的不到100萬噸增至2012年的550萬噸。
生物質發電的概念很好,但扣除財稅補貼、土地優惠、電價政策外,能夠真正實現盈利的企業寥寥無幾。生物燃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補助。與常規能源相比,生物燃氣轉化、處理成本較高,并不具備投資上的效益,如果不能夠實現商品化,必然會因為國家政策的轉移而衰退。
成本高是生物質能源發展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原材料分散在廣大農村,收集儲運費用貴,人力成本上漲,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如果用來發電,與火電比,即便有補助,也只能掙扎在盈虧平衡線上。
發電廠需要很大規模才能降低單位成本,才有價格競爭力,但是生物質能源是分布式能源,集中的成本巨大,有可能陷入越生產越虧損的局面。因為兩頭擠壓,不少生物質能源企業放棄了這一方向。“十二五”期間,我國大力鼓勵清潔能源的使用,風能、太陽能新增裝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生物質發電新增裝機容量卻不斷走低。在市場方面,生物質資源的季節性、分散性與生物質能利用的連續性、集中性的矛盾突出。在煤炭價格優勢明顯的擠壓之下,市場接受度低。
雖然國內各項政策為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給予了一定的財政補貼,但這并無法有效提高生物質能產業的盈利能力,改善其生存狀態。生物質能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仍需要從內部入手,依靠科技進步和市場化發展,解決關鍵問題。
我國生物質原料數量雖然巨大,但來源較為分散,與西方農場化耕作模式有較大差別,我國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收集體系。生物質燃料的原料主要是農林業廢棄物,存在著季節性強,收集運輸困難的問題。農業生產分布在面積廣闊的農田上,農作物收割后秸稈廣泛的分布在農村地區,且秸稈體積大,不便于運輸;樹枝等林業廢棄物絕大部分分布在山區,交通不便,收集工作量大。因此,建立科學穩定收、儲、運體系是保證生物質直燃電廠穩步發展、安全供應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