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超低排放計劃啟動
隨著全國大氣污染防治緊箍咒越念越緊,江蘇和南京“消霧霾、保藍天”攻堅戰不斷深化。根據江蘇省政府《江蘇省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16年)》的要求,單機裝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上的電廠燃煤機組,應在2017年底以前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實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分別為35、50、10毫克每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排放標準。據此,南京必須在2018年前,投資約30億元,完成6家燃煤電廠12個總容量達642萬千瓦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否則,機組屆時將被關停。不僅如此,為了還城市一片藍天,南京自加壓力,主動提出了提前在2017年7月前,全面實現省政府電力企業減排任務的目標。同時還制訂了技術支持、資金配套、綠色電力入網、嚴控標準、嚴格監管等一系列綜合施治方案,強力推進。
就在今年8月份,一家南京電廠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并不容易。當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到一定程度后,每下降一個百分點,技術要求翻倍,投入的資金也會增加一個數量級。有關人員在跟隨環保部門對該電廠超臨界發電機組鍋爐廢氣進行的手工和在線監測比對數據中發現,發電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分別在47.3mg/m3、14mg/m3和2.05mg/m3,與天然氣鍋爐燃燒排放不相上下,環境效益十分顯著。據悉,該廠全部兩臺共計132萬千瓦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歷時128天,總用工人數達700人,整個改造一次性投資1.9億元,后續維護成本約增加2372萬元/年,比過去沒有實現“超低排放”時的發電成本明顯增加。
羊毛自然出在羊身上,這筆因技術改造及后期維護帶來的成本費用是否會轉嫁到廣大居民日常的電費上呢?該廠負責人表示,這部分提高的成本已由國家埋單,消費者無需擔心。“經測算,超低排放改造后每度電的生產成本約提高了0.9分錢,而國家政策杠桿給予環保改造后的‘綠色電力’不僅優先入網,還有每度電1分錢實實在在的補貼鼓勵。”更難得的是,因為環保技改實現了溫度保持和循環再利用,綜合算下來,該電廠發電所需的燃煤也較之前降低,同時也節省了一筆相應的排污費。